怎么样确认安全与否和急救过程
人气:
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发布时间:2007-08-19 16:56:31
>>>>>>>>提问你应某天你和一名同学在上楼时,突然从楼梯上滚下一同学,躺地不起,鼻子和胳膊流血,当时只有你们两人在场,而你的同学又没有急救知识,
该采取何种措施来确认此人安全与否,如有危险应如何急救.
要把怎么样确认安全与否和急救过程写清楚
休 闲 居 编 辑
>>>>>>>>休闲养生网回答:急救ABC
A的内容
确切的讲,呼吸通路应包括整个呼吸系统。鼻腔(包括口腔)是呼吸系统的大门,咽喉是气管和食管的叉路口,气体和食物在此分道扬镳,各奔前程。再往下是喉,然后是气管、支气管、细支气管。从咽喉到气管任何部位的梗阻,都可以引起呼吸停止。
气管连同它无数细微的分支,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,在医学上称为支气管树。它是一棵根向上、树枝朝下的“空心树”。左右支气管,像这棵树的两个大树枝,经过几级分支到末端,则成为肺泡。
肺泡是无数个像葡萄珠一样的空泡,组成了肺脏。肺泡与细微的支气管相通,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。充满气体的肺泡,使肺脏柔软而富弹性。肺泡与肺泡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,肺泡壁与毛细血管紧密相接,壁上有微小的孔隙,可使气体交换来去自由。如果将肺泡摊开,它竞有篮球场那样大。所以氧气可自如的进入肺泡,由肺泡入毛细血管;组织细胞呼出的一氧化碳,从毛细血管到达肺泡。
(2)对呼吸系统的认识
呼吸系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:吸入氧气,呼出二氧化碳。我们称之为“吐故纳新”。肺脏经过“吐故纳新”后,血液携带着新鲜氧气流遍全身,供应细胞的需要,进行极其重要的生命活动。
(3)对呼吸过程的认识
在正常时,人的呼吸是主动的吸气,即空气由鼻(也可由口)腔进入气道,胸廓扩张,空气进入肺内,完成吸气。
吸气停止后,胸廓由扩张恢复原位,即胸廓缩小,肺内空气被动地由呼吸道排出体外,形成呼气。
由于呼吸道的畅通无阻,吸气、呼气,规则节律地进行,保证氧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参与参与血液循环,供给组织细胞的需要;同时,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,也由呼吸道及时排出。
3.影响呼吸道通畅的危险因素
(1) 婴幼儿气管异物梗阻
1-5岁的婴幼儿,气管与食道交叉处的会软骨发育不成熟,功能不健全。因此,在进食同时,说话、哭笑、打闹、嬉戏,嘴里正待下咽的饮食容易进入气管,这种气管异物引起呼吸道梗阻。
常见的气管异物有花生米、黄豆、玉米等。
近年来,“果冻”之类食品市场销售十分普通,儿童喜食,因此而致气管异物者屡见不鲜。由于果冻一旦堵塞,比黄豆等异物更难于取出,故有“软木塞”之称,危险性大。此外,硬币、纽扣、像章等也见误入气道,引起梗塞。
(2) 中老年人气管异物梗阻
随着人口的老龄化,中老年人在饮食过程中,发生因食物导致“气管异物”的情况,在世界各国明显增加。现在普通认为是引起呼吸道梗阻常见的原因。
大量资料证明,老年人(65岁以上)发生气管异物已明显超过以往认为高发年龄0-4岁的婴幼儿。
老年人易发生气管异物的原因是,由于吞咽功能有所下降,因此在进食一些大块食物,如鸡块、排骨、面包、点心时,速度太快、咀嚼不全、吞咽过猛和“一心二用”,可造成食物卡在喉训误入气管。
(3) 呕吐物梗阻
常见脑出血等昏病人,易发生呕吐,呕吐物容易误入气管。溺水时,常发生呕吐,使呕吐物进入气管引起梗阻。
1. 气管异物梗阻的急救
发生气管异物后,病人会突然出现剧烈的刺激性咳嗽,反射性呕吐,声音嘶哑,无法完整、清楚的表达想要说的话,呼吸困难。
由于异物吸入气管后,病人感到极度的不适,常常情不自禁的以一手呈“V”字状,紧贴于颈部,苦不堪言,这是一种典型的特有体征。此时,病人在张口时,可听到异物冲击声,并随呼吸困难声音加重。当较大的展品物堵住喉部、气管处,病人因缺氧严重脸色,尤其嘴辱发绀,气喘加重,很快陷入呼吸停止。儿童发生气管异物时,呼吸困难,哭闹加剧,其他症状如上所述。
海姆立克急救法:该法的原理是在人的两肺下端,残留着一部分气体,如果冲击腹部——膈肌下软组织,使残留气体形成一股强烈气流,该股气流长驱直入气管,就可将堵塞住气管、咽喉部的异物驱除,从而达到排出气管异物,解除呼吸道梗阻的作用。
2. 开放气道
在进行口对口吹气的人工呼吸前,必须要维持气道通畅,即开放气道。这样,气体才能自由出入,从而达到口对口吹气的目的。
绝不要轻视维持气道通畅——开放气道的重要作用。几十年来,心肺复苏在吹气上的成功,有赖于这个前奏进行得好;吹气失败,是缺少了这个前奏,或前奏奏的不好。
在急救现场,救护人员满头大汗的吹气,或用简易人工呼吸器规则的按捏球囊,由于气道没有开放,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:气根本没有吹进去;用手捏的球囊的气,根本没有压进去。事实上,在抢救生命的“黄金时刻”中,重要的、救命的人工呼吸,只是形式上的,因体位等原因造成的硬塞,使呼吸被完全中断,宝贵的抢救时机被形式上的吹气操作所耽误,而没有任何救命意义。
开放气道具体操作:口对口吹气,就是口对口人工呼吸。当病人呼吸停止,心跳也随之停止或还有微弱的跳动时,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进行呼吸活动,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。口对口吹气常用的心脏猝死、气管异物堵塞、溺水、触电、煤气中毒、缢死等呼吸停止的现场。20世纪60年代之前,人工呼吸大多采用间接压迫肺脏的方法,如仰卧压胸、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,因效果差,现已不用。20世纪70年代,国内外大力推广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法。事实证明,这种方法简单易学,效果可靠。
口对口吹气前,首先要开放气道,这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,是维持呼吸道通畅,气体自由出入的保障。方法是使病人头部后仰,如仰头举颏、抬颈压额,这样使咽喉部、气道在一条水平线上,易吹进气去;同时迅速清除病人口鼻内的污泥、土块、痰、涕、呕吐物,使呼吸道通畅,必要时口对口吸出阻塞的痰和异物,解开病人的领带、衣扣。
仰头举颏法:救护人一手下压病人额部使头后仰,另一手的食指、中指置于下颌骨下方,将颏训向上抬起,成人头部后仰的程度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同地面垂直为度。婴儿头部稍加后仰即可。
急救B的含义及内容
1. B的含义
B是英文26个字母的第二个字母,它是我们通常说的ABC中的最基础、最重要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。
事实上,急救A与B是紧密相连的内容,只有在急救A前提下,也就是说只有在呼吸道畅通、保证气道开放的情况下,才能实施急救B。
如果说急救A的意义是扫清呼吸道的障碍,急救B的意义就是实施CPR中呼吸的复苏。急救B是CPR的主要组成部分,它有重要的救命意义。
呼吸的英文是Breath,呼吸与生命息息相关。从伴随婴儿第一声啼哭开始,呼吸自始至终与生命相连,直至生命最后一瞬间。
当危重急症,意外突发事件导致呼吸骤停时,及时的对病人进行呼吸复苏,不仅是必要的,也是可能的。
人体对氧气的需要很高,尤其是娇嫩的脑组织和辛勤劳动的心脏肌肉,无时无刻都需要有充足的含氧血液的供应。人体是没有仓库贮存氧气的,也就是说,没有备用氧气可以使用。血液中一点点氧气,仅够维持心脏跳动几次所用,脑中的氧气仅够使用十多秒钟。所以,一旦呼吸停止,氧气的供应随告中断。
医学家们早就证明,呼吸停止,氧供应中断超过4分钟,脑细胞即受损伤;超过10分钟,脑组织的损伤严重,几乎不可恢复。所以,在现场遇到呼吸停止的病人,应尽快的用人工的方法,即用口对口吹气方法,帮助病人维持呼吸,这样才能恢复其自主呼吸,从而挽救生命。
2. “B”的内容
“B”的内容即口对口吹气人工呼吸。口对口吹气的急救法有近50年的历史。1958年,美国的彼得。沙法医生等人,通过研究助产士应用口对口呼吸来复苏新生儿,而重新发现了这项技术,确认了口对口吹气远比以前应用的“压式”人工呼吸(如仰卧压胸、俯卧压背等)要好。
追溯历史,最早的口对口吹气的应用见于圣经。我国汉代的张仲景的著述中也有此描述。但科学的、规范的口对口吹气人工呼吸,是彼得。沙法教授提出的现代心肺复苏术中的口对口吹气。
口对口吹气人工呼吸,顾名思义就是救护人与被救人,嘴对嘴吹气。由于鼻腔是呼吸道的重要的首途,所以口对鼻吹气也具同样功效,属于口对口吹气的内容。
使用各种简易的器材,如一次性呼吸面罩、S通气管等,也是口对口吹气人工呼吸中经常使用的。为了避免救护有与病人口鼻的直接接触,以及使吹气效果更为理想,各种相关的口对口吹气产品应运而生,近年来更是有所增加。
至于医疗急救部门使用的简易人工呼吸器,气管插管下的各种人工呼吸机等,均是为吏有效的进行心肺复苏。
急救B在行动
1. 病人所处的环境及所取体位
病人所处的环境应空气清新、流通。如周围环境危险,像房屋倒塌、失火现场有毒气、异常气体等,应尽快离开。
病人应就地仰卧在床上(背后垫靠硬物)或平整地面等处。
2. 急救操作步骤
吹气方法:保持气道的开放,救护人深吸一口气,用压额之手的拇指、食指捏住病人鼻孔,双唇将病人嘴包严,再进行口对口吹气。每吹气一次后,放开捏鼻孔之手,使其将气呼出。另外,救护人侧转头,吸入新鲜空气,并观察病人胸部起伏,再行第二次吹气。也可对病人鼻孔吹气,即口对鼻吹气,吹气时将嘴闭严。
婴幼儿可采用口对口、口对鼻吹气。
救护者吹气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。一般以吹气后病人胸廓略有隆起伏为宜,成人约800-1200毫升。如吹气后不见胸廓隆起,则可能是吹气力量太小,或呼吸道有阻塞,应采取相应措施纠正。
吹气时也可在唇间覆盖一块干净纱布再进行吹气。有条件者,可应用简易呼吸面罩,或口对口吹气呼吸面罩,或S通气管等,避免与病人的嘴直接接触。
3. 简易呼吸面罩
近年来,国际上为使口对口吹气方法更易在社区推广,普及,消除人们(救护人)因与病人的嘴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种种顾虑,故推出了一次性使用的简易呼吸面罩等物品。
急救C的含义及内容
C的含义:
“C”是英文26个字母和第三个字母,也是急救ABC中最基础、最重要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。
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急救A和急救B,它们主要是针对呼吸,是为维持呼吸道通畅、有效进行人工呼吸而设计的急救程序。南而急救C,则是针对刚刚骤停的心脏,所采用的人工帮助心脏跳动,以维持血液循环在体内的进行,从而达到恢复心跳的重要急救方法。众所周知,心脏的跳动、血液循环的不中断,是生命存在的征象。
循环的英文是Circulation,用第一个字母“C”作为抢救措施的代表,是十分恰当的。急救C是针对中断的血液循环所采取的急救措施。
为了使读者对“C”是针对停跳的心脏、中断的血液循环而实施急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,我们先了解一下人体血液循环的基础生理知识。
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、动脉、静脉、毛细血管组成的。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泵。动脉将心脏排出的血液送往全身,营养组织细胞。动脉血(除肺动脉外)内血氧含量高,呈鲜红色。动脉又分为大、中、小动脉,管壁由收缩性较强的平滑肌纤维组成,可以协调心脏将血液输送到毛细血管网。
静脉收集来自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的血液,并送回心脏。静脉也分为大、中、小静脉。静脉血(除肺静脉外)含二氧化碳较多,呈暗红色,静脉血靠静脉瓣和肌肉收缩的作用,自下而上回流。
毛细血管处于动脉,静脉之间,管壁薄,管径小,遍布全身,是微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,也是物质和气体交换的场所。
维持全身血液川流不息的主要动力,源自心脏的正常工作。心脏有规律也收缩时,血液被挤向动脉到全身,在舒张时,血液又汇集至心脏。
2.“C”的内容
“C”的内容即胸外心脏挤压,也可以通俗地与呼吸急救相对应地称为“人工心跳”。
胸外心脏挤压,顾名思义就是在体外对心脏区域部位的胸郭施加压力,从而达到使心脏工作,维持血液循环的急救方法。
人们可能会问,在体外对心脏区域部位的胸廓施加压力,能达到血液在周身流动吗?19世纪,就有人在狗身上进行过这种急救方法,并获得成功,但当时人们还不大相信,胸外心脏挤压能使人恢复血液循环,所以这种方法未能在医学界引起重视。
在口对口吹气的急救方法获得成功后,应用胸外心脏挤压而使人的循环恢复的急救法,显然是在十分有利科学的背景下,为人们所接受、为社会所重视的。
世界上,有一些重大事件似乎是戏剧性的。在彼得沙法和考思医生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中,他们二人口对口吹气与胸外心脏挤压联合使用的合理性达成了共识。现代急救医学中最重要、最基础的、最核心的技术,心脏复苏技术就这样产生了。时间是1960年。
“C”的基本内容就是徒手胸外心脏挤压术。在有条件的地方,舅专业救护车、急诊室、医院、诊所环境下,可以采用一些器械,如心脏泵、心肺复苏机等。但其原理仍不外乎迫使心脏挤压出血液,维持血液循环;或者让胸腔负压增高,使静脉血回流至心脏,维持血液循环。
急救C在行动
1. 病人所处环境及所取体位
病人所处的环境应空气清新、流通。如周围环境危险,像房倒屋塌、有毒气体等,应急速离开。
病人可就地仰卧在硬板床、平整地面上。必须是“背靠硬处”。特别要指出的是,有些救护者往往因“救人心切”,将病人放在弹簧床上、棕床或沙发上,“背着软处”进行心脏挤压,会严重影响挤压效果。
2. 胸外心脏挤压操作步骤
救护人站(或跑)在病人一侧,对挤压部位进行定位。挤压部位进行定位。挤压部位是胸骨下1/2处。
救护有用触摸颈动脉一手的食指和中指,沿病人的一侧肋弓下缘(靠近救护人),向上滑行到两侧肋弓的汇合点,然后用中指定位于下切迹处,食指与中指并拢;另一手掌根平放并紧靠在另一手食指旁,掌根的长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,再将定位手的掌根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,两手掌根重叠,手指相扣,手心翘起离开胸壁。
笔者提出并大力推荐的方法是:将手的中指对着病人颈部下方的凹陷处(相当于天突穴位),手掌贴在胸郭的正中,手掌的根部正好在胸骨下1/2处,即挤压的部位。另一手压在此手上,两手掌根重叠,手指相扣,手心 起,离开胸壁,两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挤压,借助救护人体重(上半身)的力量,有节奏地进行挤压,使胸郭下陷3-5厘米,然后放松,反复进行,每分钟挤压80-90次。
应该注意的是,进行挤压时不是用整个手掌施压,而是手掌的根部用力,并局限在胸骨下段,不可范围过大,以免压断肋骨,刺伤心肺,或扩展到肝脾致破裂损伤。
当胸外心脏挤压有效时,可摸到脉搏的搏动,尤其是颈动脉搏动,随挤压节律出现。若病人的心跳已恢复,表明心复苏成功,可停止进行心脏挤压。
对儿童进行心脏挤压时,救护人只用一手,挤压部位与成人相同。婴幼儿只用两个手指,定位方法是:救护人用一手轻压患儿额部,保持气道开放,另一手的食指放在婴儿两乳头间的连线正中与胸骨交界处,中指、无名指并拢平贴放在胸骨定位的食指旁,把食指抬起进行操作。用力要轻,深度2.0-2.5厘米即可(婴儿1.5厘米),每分钟挤压100次。
3. 急救ABC联合行动
急救ABC行动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是一体的。因为呼吸心跳骤停通常是同时发生,即便各有先后,这个先后过程也极为短暂,数十秒至数分钟不等。作为“第一目击者”,接触病人时,大多是呼吸、心跳刚刚停止。
心肺复苏的基本内容,即是开放气道(A),口对口次气(B)和胸外心脏挤压(C)。只有ABC联合行动,才能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。
≡ 查看、发表评论 ≡